何日同携手_第一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一章 (第4/4页)

我朝宫掖里的人都称呼他为赞华先生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赞华先生看起来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。”耿毅继续追问著。

    “这倒是真的。说起来颇丢人,朝廷里文武百官那么多,但论才艺学识时,竟没一个比得上这个外族胡人,”

    耿毅听了当真觉得不可思议极了,他本以为契丹人只会骑马打仗,净做一些打劫放火的勾当!哪里想过在杂胡人里,竟也有汉学通!

    “竟有这种事!”

    “当然有。”耿豪自我调侃似的说:“战事连年的结果,其实跟秦国始皇『坑儒』的后果没两样,那些会作诗献策的死的死、逃的逃,要不然就来个装疯卖傻以自保,也就把『北方第一才子』的头衔给了赞华先生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毅儿,我还有一些事得办,先送你到客栈后就赶去宫里,至于这个赞华先生的种种事迹,往后遇上了机会我再跟你说。”

    * * * * * * * *

    没想到机会很快就到了。

    耿豪回宫中不到半个月,皇上就设下了国宴,邀请赞华先生与文武百官共襄盛举,同时赐给“赞华先生”一间闲置无用的古刹,做为安居宾馆,并指定耿豪为赞华先生的护卫总指挥,要他统筹保护赞华先生一家人居处的安全。

    国宴上,除了后唐皇帝李嗣源与他的爱妃花见羞夫人及朝廷人马以外,还包括了自愿伴随赞华先生出亡的四十多位亲信与侍卫,可谓文臣武将汇集一堂,场面甚是壮观。

    耿毅托了父亲的福,得以跟随叔叔赴宴。

    耿毅隐在众多大人之中,打量著坐在皇上身旁修修有容的“赞华先生”

    他见赞华先生举手投足间,有著文雅鸿儒式的风范。

    尤其当赞华先生起身与皇上互相比赛射箭时,所表现出的武士神姿,是那么地从容不迫,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境界——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。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

    而后唐皇帝李嗣源的表现也确实豪迈英勇,一副惜才爱将的模样,让耿毅觉得当今皇帝还真有容许贵宾抢去风采的雅量。

    也许身为贵宾的赞华先生也感觉到了这点,还特别加入自己的武士阵容,亲自为皇上表演一段赫赫有名的契丹大鼓。

    包括东丹王在内的二十几位壮士出列后,便成四列排开,从容地敲著百斤重的大鼓,那震天的鸣响好似万马奔腾,又像众神轰天的呐喊,在在地激发起嘉宾们心中澎湃的情绪。

    这样的鼓队阵仗与训练有素的表演堪称百年难得一见,大夥无不睁大眼、拉尖耳朵地捧场,独独耿毅心不在焉,整个人的心思与注意力全都逗留在赞华夫人身后的女孩。

    她离耿毅所坐的位置那么远,其芙蓉般的容颜却近在耿毅眼前飘流似的,这样相缠也就算了,耿毅非但不闻隆隆鼓声,响在耳际的竟是半个月前在大道上听过的奇幻乐曲。

    更害人不浅的是,每当风吹袂起时,她傲然遗世独立的模样,仿佛就是仙子下凡,活要将游魂往天上勾去似的。

    耿毅傻愣地望着远端的俪人,一直到前后左右的大人们热烈鼓掌,开始耳语交谈后,他才半醒过来。

    “赞华先生神采翩翩、允文允武,真不愧是北方英杰阿保机之子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!听说他不仅骑射漂亮高明,诗琴书画也是样样都精,而且,医术精湛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东丹国王如此优秀,如何称不了帝?”

    “猛将手下无弱兵,猛将之上也得有一个强王才压得下群雄气势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!我若是那些野蛮的契丹人,瞧他那文绉绉的模样,到他手下打仗,也要变得裹足不前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!无怪他会被族人逼得退位给自家弟弟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情势比人强啊!”“咦?赞华先生身旁坐著的人是谁啊?”

    “是他的宠妃奚夫人,一路陪他走过艰难,可说是同命鸳鸯啊!”“站在后面那个标致的女娃儿呢?会是他与奚夫人的千金吗?若是的话,身分就贵为公主了。”

    “就我所知,应该不是。我听到的传闻是,赞华先生的确是有一双儿、女,但没能跟著他逃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听说是一个老朋友的女儿,对方几年前死了,千里托孤给他,他们夫妇就将她收养下来,让她跟著姓耶律,过著如公主般的娇宠生活。”

    “看她那副媚态动人的脸蛋,长大后肯定是一个尤物美人,恐怕是送进宫里,给那些公侯作乐用的。”

    “绝对会在咱们男人之间造成sao动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咱们男人?根本就没你我的份!”

    “怎么会没份?女人再美,一旦被那些公侯作乐蹂躏之后,不多是残花败柳?大人说弃就弃,届时,看咱们小人里头谁有福,能捡这一杯羹尝。”

    “去!到时你是死是活都还不知道呢!”

    “搞不好当了我儿媳妇也说不准。”

    “想得美!这样就想当个扒灰老了?你要不要脸啊!”话到此,几个三、四十来岁的军官们吃吃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耿毅静静地听著大人的对话,感觉到周遭的大叔们对皇帝招待的贵宾们有种不怀好意的侮慢,直觉地对这些衣冠楚楚的大人们生起了一丝反感。

    对于父亲不愿让他上京参朝这一件事,又感觉出了一些原因来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